
李靖,甘肅天水人,畢業于天水師范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現為甘肅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畫院美術館聯盟副主席。
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安美杯”書法展,第二屆全國中小學生書法節教師作品展,第八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等。書法評論文章“隴上書法張邦彥”入編《甘肅省人物志》,書法教學論文“淺析動作技能模式在書法課堂中的運用”入編中書協舉辦的寧夏·吳忠全國中小學生書法節教師論文集,“天水放馬灘秦簡書法特征探究 ”入編《百花》雜志。“從秦州《二妙軒碑》看清代集王字碑刻新風尚”入編甘肅省《檔案》雜志。楷書《天水大事記編年》由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李靖楷書〈天水歷史大事編年〉》讀記
大事編年作為史志的常見編纂方式,以時間為軸、事件為綱,將歷史事實按年、月、日順序編排,具有脈絡清晰、重點突出、便于查閱等特點,是記錄地域或專題歷史的重要載體。《李靖楷書〈天水歷史大事編年〉》一書從發現距今三萬八千年前武山人頭蓋骨化石的舊石器時代起,至一九九四年天水市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止,編年、紀事相結合,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重大事件,全面展現了天水地區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全貌。本書由劉雁翔教授整理編撰,甘肅省畫院副院長李靖書寫,16位工匠雕刻碑文,展陳于天水古城墻博物館。
劉雁翔教授在天水地方志、歷史文化方面用力甚勤、成果頗豐,著有《伏羲廟志》《大哉羲皇》《羲皇故里與伏羲文化》《中國伏羲祠廟志》《杜甫秦州詩別解》《杜甫隴上萍蹤》《隴月向人圓——杜甫秦州詩圖景》《秦州文史研究》《天水金石文獻輯錄校注》《走進天水》等專著10余部,合著《天水史話》等專著3部,主編《天水市志》(下卷)。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黃河流域伏羲祠廟及伏羲信仰研究》。劉雁翔教授的研究成果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提供學術支撐、助力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設施升級、推動文化旅游品牌建設與傳播、為政府決策提供學術參考。
李靖先生在書法一路深植傳統,關注當下,涉獵廣而取法高,神形俱佳,充分體現了他對古代書法藝術準確的理解和把握。他在《天水歷史大事編年》的創作中采用了接受度高的楷書,以帖學為主又摻入了魏碑、簡牘等筆意。結體高古,追求樸拙厚重之氣;筆法豐富,常得靈動活潑之態。用墨枯潤干濕變化自如,任情恣性。線條剛柔相濟,流暢厚重,靈動瀟灑,看似信手拈來卻又不失法度,給人以翰逸神飛、懸鋒飄落的書卷氣息與剛健雄強的藝術美感。既展現了楷書的規范性和莊重性,又融入了個人的藝術風格,使整部作品在書法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李靖作為天水籍藝術家,以“本土人書寫本土史”的身份自覺,將個人藝術追求與地域文化使命結合。這種實踐打破了“史學家修史、藝術家創作”的常規分工,證明了文化傳承可通過跨界融合實現創新,彰顯了知識分子在文化傳承中的主動擔當。




《李靖楷書〈天水歷史大事編年〉》一書將“秦早期都邑西犬丘”“三國街亭之戰”“麥積山石窟營建”等關鍵事件按時間軸系統編排,填補了天水歷史碎片化記錄的空白,形成一部可視化的“地域歷史百科全書”。將分散的文化遺產串聯成體系,為天水打造“歷史文化名城”IP提供了權威的視覺化文本,助力地域文化品牌的傳播。區別于傳統文獻的文字記載,李靖以楷書書法書寫歷史事件,使冰冷的史料轉化為可觀賞、可傳播的藝術作品。通過遒勁的楷書筆觸,將文學事件與書法藝術結合,讓歷史記憶兼具文獻價值與審美價值,更易被公眾接受與傳承。石刻展陳的方式使觀賞者既能學習書法技藝,又能潛移默化接受歷史文化熏陶,實現了傳統文化從 “被動閱讀” 到 “主動體驗”的轉化,為地域文化的當代傳承提供了創新路徑。
該書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記錄歷史”,更在于以藝術形式“激活歷史”,通過楷書的莊重法度呼應歷史的嚴肅性,以編年的線性邏輯梳理文明的連續性,最終使天水的歷史文化從學術殿堂走向大眾視野,實現了“存史、資政、教化、審美”的多重功能。這種將地域史、書法藝術、當代傳播相結合的探索,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