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我的故鄉
□ 柏中興
沒有離別的憂傷,因為我的心早已屬于那片土地。
縱使游歷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最讓我魂牽夢繞的仍是故鄉——天水。
當提著行囊奔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田野,恍若回到母親懷抱,內心的沖動幾乎要溢出淚水。這種近鄉情怯的滋味,是離鄉后再未感受過的。走進村落,望見淳樸的鄉親,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農村長大的山里娃。握著那一雙雙粗糙卻溫暖的手,心中便涌起難以言說的情愫。
多年過去,家鄉雖有變化,大體仍守著老模樣。父輩、同輩們日復一日為生活忙碌,為日子奮斗,收獲著不富裕卻滿足的生活。他們的真摯常震撼我的心靈。我深愛故鄉,多想賦詩,可惜不是詩人;多想高歌,可惜沒有好歌喉;只能用笨拙的筆,記錄下家鄉與親人。
天水位于甘肅東部,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名始于西漢武帝時,《水經注》載:“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風雨隨之,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春洲志》亦記:“郡前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
天水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壯麗的畫,這里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景色醉人。當三月的風掠過隴原,整座城市便浸在嫩綠的顏料里。山野披上新裁的霓裳,渭水倒映著柳煙的朦朧,連飄過的云絮都染著青翠。孩子們追逐著掠過麥田的鶯影,將歡笑聲種進濕潤的泥土。夏初,五月的驕陽點燃了油菜花海,金色波浪從北山一直漫到藉河岸。忽然一陣風過,蘋果園里騰起香雪,花瓣沾著蜜糖的氣息,落在踏春姑娘的頭上,飄進放羊人哼唱的“花兒”調里。枝頭垂落的紅燈籠照亮了秋天,花牛蘋果把樹枝壓成滿弓。孩童們從果林深處鉆出來,衣兜里沉甸甸裝著甜蜜,鞋尖還沾著帶露的草葉。曬場上,老農數著籮筐里的太陽,皺紋里漾起酒窩般的笑。寒冷的冬日,漫天的雪花開始編織素紗。麥積山的飛檐戴上玉冠,伏羲廟的臺階鋪開羊絨毯。冰凌在屋檐下排成編鐘,等著春風來奏響第一支晨曲。
天水更是一部浩瀚的史書,一座巨型露天博物館。幾千年來,一代代天水人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奮斗不止,留下大量絲綢之路上獨具魅力的文化遺跡。
天水,這座鑲嵌在隴原大地上的文化明珠,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以五大文化名片輝耀古今。最璀璨的當屬肇啟華夏文明的伏羲文化,其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原始的集體記憶;其次是“東方雕塑陳列館”麥積山石窟,其與云岡、龍門、莫高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這里還薈萃了仙人崖的險峻奇絕、南郭寺的禪意幽深、玉泉觀的道家清韻、水簾洞的天然靈秀以及大象山的恢宏雄姿,二十余處文化遺存如明珠串聯,共同編織出絲綢之路最動人的文化畫卷。
家在天水,我驕傲自豪。這里的山水養育了我,厚重的文化熏陶了心靈,勤勞樸實的鄉親給了我無私幫助與關懷。這些早已滲入血脈,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曾幾何時,面對清貧生活,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平靜面對命運,在平凡中創造生活的未來。忘不了故鄉田野的芬芳,我的心已留在這片濕潤的土地上,留在夢里的故鄉。
最親是家鄉的山,最美是故鄉的人。故鄉的一石一草都印著我童年的足印:繽紛山花為我裝扮,羊腸小道留著我放羊的身影……萬般情思藏心中,我要把你記心上。故鄉啊,縱使踏遍天涯,心兒也永遠系著你——天水,我親愛的故鄉,永遠是我的牽掛與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