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上春秋: 董小全的匠心與傳承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徐媛





盛夏的驕陽透過文淵古建修繕營造技藝非遺工坊的玻璃窗,斜斜落在寬大的工作臺上。秦州古建筑修繕營造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董小全,正俯身專注地雕刻一張八仙桌上的卷草紋,木屑簌簌飄落。這時,三十年前父親手把手教他辨認秦州特有“回云紋”肌理的場景突然浮現——那些盤繞在桌沿、柱頭、雀替上的草木紋樣,原是秦州匠人用歲月雕琢出的木上春秋。
木屑里的少年路
董小全的案頭,按順序擺放著十幾把刻刀、鑿子、銼子,刃口閃著經年累月磨礪出的溫潤光澤。空氣里飄著陳年老木特有的醇厚氣息,還混著窗外新鋸開木料的清冽味道。廠房深處,各種木料、半成品的梁柱窗欞、做好的雕刻品,在幽暗的光線里靜靜佇立著,像沉默的見證者。
走進旁邊的辦公室,景象就大不一樣了。伏羲廟先天殿和南郭寺山門牌坊的微縮模型,醒目地擺放在辦公桌旁。雖是微縮,卻一點不缺精妙,那飛檐的弧度、斗拱的層疊、牌匾上細得像蚊子腳的刻字,都看得清清楚楚。旁邊還隨意放著一些他閑時做的木頭小玩意兒:一架糧食風車,風葉好像隨時能被風吹動;一架老式架子車,車輪木紋看得真切;還有一架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榫卯做得精巧,透著一股子拙樸的智慧。
“別小看這些過去的生活生產用具,它們可都是農民祖祖輩輩生活中缺少不了的,每一件都記錄著農村生活的痕跡,也藏著幾代人的感情。”董小全指著桌上擺放整齊的微縮農具,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木頭這東西,老祖宗摸得透。大到宮闕廟宇,小到推車牛馬,里面都有門道,就看你能不能讀懂了”。
董小全的手藝,扎根于20世紀70年代秦州區關子鎮寨子村那個飄著木香的農家小院。他的爺爺和父親,是方圓十里受人敬重的老木匠。童年記憶里,最吸引他的不是在田野里追逐打鬧,而是父親那堆樣子不同的工具。刨子、鑿子、墨斗……在他眼里,這些都是通往神奇世界的鑰匙。
20世紀80年代的隴上鄉村,木匠是受人尊重的行當。董小全跟在父親身后,像塊干渴的海綿,默默吸收著知識。放線鋪磚、砌墻掛瓦、熬膠磨鋸、刨木鑿卯、合門套窗、修房建院……鄉間匠人的全套活計,在一天天的耳濡目染和手心磨礪中,慢慢融進他年輕的身體。尤其是“刨鑿刻鏤”的精細功夫,更是得心應手。十七歲時,他已經能獨立走村串戶,熟悉各種家具樣式了。
說到這兒,董小全語氣里滿是感激:“這都多虧了父親手把手教。小時候和父親睡一個炕,他總一遍遍給我講木匠活的門道,恨不得把一身本事都傳給我……”這些帶著父愛的木匠技藝,最后成為他在鄉間闖蕩的底氣。
十八歲那年,董小全開始帶隊在隴上村落里干活,那些歷經歲月的古建筑漸漸讓他動了心。每次遇到,他總忍不住站很久,目光像刻刀似的細細看著每一處斗拱、每一個雀替、每一幅浮雕的細節。董小全回憶道:“那些老房子,不只是木頭磚瓦搭起來的,里面有前人的心思,有一個時代的樣子。它們立在那兒,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從那時起,他心里就埋下了種子:要“集眾家所長”,讓古建筑的美在自己手中重新煥發生機。
讀懂木頭的語言
2003年,對于董小全是個轉折點。他放下熟悉的鄉間木活,一頭扎進蘭州白塔山仿古一條街的修建工地。這個早就摸透了傳統木作的老手,決定從零開始學懂木頭在現代建筑里的“新說法”。綁鋼筋、勾磚縫、支模板、打圈梁、掛瓦片……他像個小工一樣,從最基礎、最累的活干起,一步一步琢磨著現代大型仿古建筑里,木頭該怎樣和其他材料“對話”,怎樣把圖紙上的木紋變成真實的樣子。
這段從“小工”重新練成“大工”的經歷,讓董小全真正聽懂了木頭的“心聲”。冰冷的鋼筋水泥怎樣和溫潤的木構件搭配?現代技術怎樣幫著木頭保住古老的韻味?在汗水和塵土里,董小全反復嘗試、思考,終于打通了傳統木藝和現代建造之間的關竅,看木頭的眼光、用木頭的手藝都更通透了。從此,他和木頭的“交流”更順暢了。北方木頭的雄渾大氣,南方木頭的秀麗典雅,在他手里都能顯出本色。歇山頂的穩重,懸山頂的舒展,硬山頂的簡潔,卷棚頂的流暢,攢尖頂的靈動……各種屋頂形式里,木頭的性格都能盡情展現。純木構的純粹,土木、磚木乃至混凝土混搭里的木味,最終都是為了讓建筑整體透著木頭特有的氣韻。
“古建施工就像是跟老木頭學說話,既要守住千年傳下來的建筑智慧,又要讓木頭跟上現代的新節奏。”
董小全拿起一塊小小的斗拱構件,指尖輕輕撫過木紋:“施工前得摸透木頭的‘脾氣’、吃透建筑形制,明清風格就依《營造法式》精準復刻;選料堅持‘古法今用’,實木配青磚、刷防腐涂料;施工時木工憑榫卯讓梁柱咬合,瓦工以‘壓七露三’鋪瓦,借全站儀保精度。傳統加現代,木頭留古韻、適當下。”他認真而沉靜,“修舊如舊是懂木頭話,復古不糟踐本性,我們是續故事的人”。
這份聽懂木頭、尊重木頭的心思,貫穿在董小全主持的每一個項目里:天水城隍廟讓老木頭重煥生機;炳靈寺的木構重現莊嚴;后寨清真寺的木韻得到新生;天慶嘉園屋面的飛檐里木味悠長;武威涼州賓館的木頭顯出氣度;寧夏固原龍王廟的木頭透著厚重……一百五十余處仿古建筑群落,以及散落在西北大地上的木刻,無聲訴說著他對“木頭語言”的深刻理解。
年輪里的守望
午后的陽光慢慢移動,照亮了工作臺上更多的木料。董小全望著它們,眼神里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最怕的是有一天這些老手藝、老房子,都只能在圖紙上、博物館里看到,成了沒有生氣的擺設。”
這份憂慮,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在機器轟鳴的時代,秦州古建筑修繕營造技藝的傳承,像寒潭深水,面臨不少困難。董小全選擇埋頭去做,自覺擔起“承上啟下”的責任:上承祖輩口耳相傳的古建營造精髓,下傳技藝給董代江、牛吉昌、趙海錄等一批肯學肯鉆的中青年工匠。沒有高深的理論,他的課堂就在塵土飛揚的工地現場。一鑿一斧,一榫一卯,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傳。
董小全以秦州區關子鎮寨子村、孫家坡村,藉口鎮新窯村、石泉村、半坡村等為根基,像老樹深根,默默滋養著周邊的土壤。技藝的星火,就這樣一點點傳開。秦州區、甘谷縣、麥積區等18個鄉鎮的木工好手,被對古建筑的熱愛與守護這一共同情懷逐漸凝聚起來。如今,一支七十余人的古建修繕隊伍已經形成。他們散開是滿天星,聚攏是一團火,活躍在需要他們的地方,成為延續天水乃至西北古建藝術血脈的堅實力量。
因為這份深植于心的熱愛和多年的付出,榮譽也隨之而來。2011年,董小全加入甘肅省工藝美術家協會,獲得甘肅省古建造型藝術師資格。2016年,在第七屆中國時代風采征評總結表彰大會上獲得“中國時代創新企業家”稱號。2024年,全國首批鄉村工匠名師名單公布,董小全榜上有名。不過,比起這些,更讓他覺得踏實的是,看到徒弟們越來越專注的眼神和手中越來越熟練的功夫。
“最讓我欣慰的是,孩子們也都選了古建筑這條路。”董小全輕輕轉動著那把用了多年的刻刀,木柄上的包漿映著窗外的光,“今年五十五歲了,算算還能干上十五個年頭。我得抓緊時間,把爺爺傳下來的老手藝、父親教的門道,再加上這大半輩子攢下的經驗,統統教給兒子”。
轉眼,太陽西斜,已是未時三刻。我們的采訪也快結束了,這時記者無意間看到董小全收拾工作臺的手,那雙粗糙的手特別顯眼——指節粗大變形,指甲縫里嵌著洗不掉的木屑,掌心的老繭和皺紋深得像樹皮的溝壑。這雙手從十四歲開始握刻刀,如今五十五歲了,還在重復著同樣的動作。
在這個機器代替人力的時代,董小全依然堅持用手工修復古建筑。他和徒弟們一鑿一斧地工作,不只是在修補木頭構件,更是在延續幾百年來匠人們的智慧。那些看似簡單的榫卯結構里,藏著祖輩們對力學的理解。每道看似隨意的刻痕,都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