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鄉統籌的思路求解就業難題
——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守盛談城鄉統籌就業
■本報記者車海剛楊毅
“假如三年生活困難時期民勤縣的領導不到車站阻攔,今天民勤出的大老板還要多!边@是記者在甘肅采訪時,一位民勤籍人士說的一句“戲言”。
民勤是位于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之間的一個縣,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落后,民勤人從清代開始就有外遷的傳統。在1960年代初期的那場天災人禍中,更是有大批民勤人背井離鄉、逃離故土。據說,盡管當時的縣領導出于維護形象的考慮四處阻截,外遷的民勤人仍數以萬計。這些民勤移民后來有許多憑借勤勞智慧發家致富,為民勤人贏得了“甘肅人中的猶太人”之譽。
可以說,民勤在某種程度上既是甘肅的一個縮影,又是一個特例。甘肅的許多偏遠農村都面臨著與民勤類似的境況——生態環境惡化,經濟基礎薄弱,當地居民依靠貧瘠的土地艱難地維持生計,而他們當中像民勤人那樣大舉外遷謀生的畢竟是少數。
中國人常常把職業形象地比作“飯碗”。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如何妥善地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讓更多的人端上飯碗,成為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一個突出因素。對于甘肅這樣的欠發達省份來說,更是決策者們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之一。
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守盛在今年的一次講話中這樣論述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增加就業,改善民生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始終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
擴大城鄉就業的三個渠道
徐守盛認為,解決就業問題,不能回避我國的城鄉二元分割這一現實,必須將城鄉就業統籌起來考慮。
他說,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問題,而是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三農”問題必須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和高度去研究和解決,跳出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傳統思維方式,不僅要使“農業剩余”用于農業,更要放棄“城市偏向”的發展戰略,用“工業剩余”反哺和支持農業,把農業產品變成市場商品、變成生產要素,把農民變成生產力要素、變成市場主體,實現城鄉經濟統籌發展,以此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就地就近消化城鄉富余勞動力,促進和諧社會構建。
基于城鄉統籌就業的思路,徐守盛提出了擴大城鄉就業的三個渠道:
通過擴張城鄉經濟總量來開發就業崗位。積極引導擁擠在城市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向農村轉移,支持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開發就業崗位。
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效益農業、特色優勢農業,積極推廣設施農業、規模化種植養殖、優質高產新品種、新型模式化栽培(養殖)等新技術,進行多種經營、精耕細作,使有限的土地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以城鄉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農科教一體化的經營組織形式,優化組合城鄉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商品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逐步將農業由一個弱質、低效、孤立的行業變成一個強質、高效、與其他行業有廣泛深入聯系的農業產業鏈或農業產業群或產業體系。加速傳統農業向產前拓展、產中深化和產后延伸,催生和發展農村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培訓、農用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等新的行業,促進城鄉經濟融合,壯大城鄉經濟總量,拓寬城鄉富余勞動力的就業領域。
通過調整和優化城鄉經濟結構開發就業崗位。根據有關研究,我國第二產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僅增長0.2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可增長0.87個百分點。為此,應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繼續加快工業化步伐的同時,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的競爭優勢,加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優先發展 零售業、餐飲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同時,在所有制結構方面,放寬準入條件,允許非公經濟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社會公益性項目的建設,引導民間資本采取參股、控股、租賃、兼并、聯營、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引導非公經濟進行大企業的零部件加工生產和配套服務,引導非公經濟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非農產業發展。
通過小城鎮建設開發就業崗位。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小城鎮建設是融合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開發就業崗位的理想平臺和最佳契機。應以現有的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為基礎,搶抓小康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機遇,加大投入,通過大力扶持農村非公經濟,狠抓勞務輸出,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實施通縣、通鄉公路、農村“六小”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設,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整村推進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試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小城鎮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進行體制創新,調整戶籍制度給農民平等的發展機會,“消化”農民,引導農村人口和各類要素向城鎮集中,擴充市場容量,發揮積聚效應。用經營城市的理念經營小城鎮,把小城鎮建設與產業基地開發、非農產業發展、鄉鎮企業合理集聚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特色型小城鎮。
“請進來”與“走出去”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逐步加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開放的眼光看世界,用開放的思維謀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發展開放型經濟,實行跨區域城鄉合作,輸出轉移富余勞動來解決就業問題。徐守盛將此歸納為“請進來”和“走出去”。
“請進來”,就是利用區域產業推移的機會轉移城鄉富余勞動力。東部地區在經過20多年發展之后,已經進入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階段,開始對外進行產業轉移。這些需要在區域間進行轉移的產業一般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初級加工工業和資源型產業,能吸收大量的城鄉富余勞動力,促進就業。甘肅應著眼區域產業對接和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創造條件積極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優化結構,加快發展,增加就業崗位。
“走出去”,則是指利用區域優勢互補的機會輸出富余勞動力。針對近幾年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周邊省區勞動力短缺的有利機遇,甘肅應把加快勞務輸轉、發展勞務經濟作為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的重點工作,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把國內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及周邊勞動力需求量大的省區作為勞務輸出的拓展方向,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健全勞務信息網絡體系、提高有組織輸轉比例、搞好維權服務等措施,大力發展“四位一體”(即農村富余勞動力、城鎮新增勞動力、城鎮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的勞務輸出機制,以勞務輸出促進就業,緩解就業壓力。
社保機制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
徐守盛說,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機制,對于統籌城鄉就業至關重要。有效的社會保障機制不但能夠促進城鄉勞動力充分流動、化解社會的就業壓力,而且可以緩解城鄉勞動力市場對接中因就業競爭引起的社會矛盾和壓力,對勞動力市場起著“減震器”和“潤滑劑”的作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
他表示,甘肅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推進養老、失業、 醫療保險工作,全面啟動工傷、生育保險,逐步增加資金規模,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并使覆蓋范圍由原來的國企職工逐步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拓展。在試點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并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啟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試點和探索。
同時還需要大力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重點抓國有重組改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工作,以規范用工行為和明晰勞動關系雙方的權利義務。逐步在縣區級建立三方協商機制,并對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勞動關系問題開展經常性溝通和協調。不斷完善以工資指導線、最低工資制度、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收入宏觀調控體系,加大查處惡意拖欠工資特別是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的工作力度。加強對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事前指導、事中審核和事后監督,妥善處理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過程中的職工分流安置、身份置換、勞動合同變更與解除、經濟補償、 社會保險關系接續等一系列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從源頭上化解和消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