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虎一席談》節目的錄制現場
以前我在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節目做過一次嘉賓,錄制了一期
“不購房運動”的節目,據說這期節目創下了這個欄目收視率的最高記錄。這次他們又要做一期“自殺式高考和自毀前程”的節目,說的是一個叫多多的考生,因為反對現行高考制度,在考場上交了白卷并寫下洋洋萬言抨擊這個制度。我又被他們邀請參加,并升格為嘉賓主持。我問他們,什么是“嘉賓主持”?他們說: 嘉賓是輪流上場的,嘉賓主持就是和胡一虎坐著一直不下場的人。在錄制節目之前,節目的編導讓我選擇做正方還是反方,并說北大張頤武教授已經選擇了反方,就是不贊成考生多多做法的。所以你其實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正方,即支持多多的做法,認為多多的行為是勇敢的和可取的。我能理解節目編導這樣安排的用意,大概只有這樣才能有沖突,才有爭論,節目才好看。
到了現場以后,才發現張頤武被換了,作為正方首席代表的是北京政法大學王健老師。張頤武和鄭淵潔后來也上場了。陣容上基本是張頤武支持王健老師,鄭淵潔是支持我。那天的錄制現場,氣氛很熱烈,也很亂。大家都搶著發言,王健老師的講話大約占了70%以上的錄制時間,我不知道節目完成后會是什么效果。昨天節目的編導給我發來郵件,說這個節目9月2日晚上黃金時段8:00就要播出了,讓我留意收看。鳳凰衛視把節目安排在學生們剛開學的時候播出,對在校讀書的學生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我在節目中有什么不當言語,也希望別給這些在校讀書學生們產生不良影響。
為此,我把我對于此事的想法梳理一遍,完整地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胡一虎
多多已經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小說了

胡一虎和多多
首先,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對在校學生而言是這樣,對社會上所有人也都是如此。學習可以增加知識,也可以啟迪智慧,更重要的是人進入學習的狀態,就會變得謙遜、虛心。學習同時也是減少和消除人的自大、自我的最好辦法。目空一切、夸夸其談、誰也看不起的人,是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或根本不知道還有這樣一種狀態存在的。只有學習才能真真正正地改變人心,中庸、善良、謙和、有洞察力等等這些美德都是在學習中獲得的。有許多語言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比如“活到老,學到老”,“三日不讀書,面目猙獰”。
其次,學習不是死讀書,不是為了考試。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它們是從現實生活中規律和經驗的總結,但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人們對世界的了解現在也只是冰山的一角,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發掘。如果只把世界抽象成書本中的知識,并認為這就是世界和生活的全部,死記硬背,而忽略了身邊的現實世界,這樣,將來也只能是一事無成的“書呆子”。我們要學習書本上的光學知識,更要直接地感受陽光,感受它帶給我們的生機、色彩,在我們生活中留下的美麗的投影。要學習書本上的生物知識,更要直接感受大自然中的花開花落,春去秋來的變化,和它生機盎然的生命力……社會學科更是如此,從古到今,多少學者在讀萬卷書的同時,更要行萬里路,在古希臘交通十分不便的情況下,那些學者跋山涉水走了大半個地球。我曾在博客中寫了一篇
《北大應該允許小學生參觀》的文章,引來許多北大網友的批評,說這些小學生吵鬧,破壞了他們寧靜的學習環境。更有一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北大總有陌生的人向他問路,太煩了,太耽誤他的時間了。我想到我去年夏天在法國馬塞附近的小城市開車迷路了,一對正要去買匹薩餅的法國年輕夫婦,熱心地把我帶到目的地,花了他們半小時的時間。學習不能只關在教室中死讀書,只重視考試的分數,還要與活生生的現實接觸,這樣才能提高洞察力。
鄭淵潔在節目現場
胡一虎和中國政法大學的王健老師
胡一虎和張頤武
最近,看到教委下發的文件,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考試的分數以后不再公布了。我認為這樣做很好。在分數第一的制度下,學生們的性格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或者自大。表面上看,自卑和自大是反義詞,從本質上說是一回事。沒有自信心的人才自卑,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常常做出一些自大行為。平和地看待自己和別人,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我同學的女兒學習成績特別好,在最好的學校,最重點的實驗班,也是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這次高考因一門課分數沒有考好,無法上她想去的大學。我們在一起談話時,我看到了她父親對她的關心,對她的愛,很讓我感動。在我想要給她一些建議時,她父親反復提醒我,你要考慮這孩子現在的心情。在現有教育體制下,進入最好的大學,馬上產生很大的優越感,這優越感是全社會和這個體制給的,但因一分之差,無法上最好的大學,不管你之前多優秀,也會產生很大的自卑感,這也是這個體制造成的。我們欣喜地看到,這制度已經在不斷地改革。
多多可能在性格上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但這不會影響她成才。我在節目中舉了兩個人才的例子。梵高有一個舉動,割下自己的耳朵,并不能說明梵高就不是人才;周周是弱智,但并沒有影響他發揮他指揮的天才;納什在外人看是精神病人,但并不影響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都是極端的例子,這些都是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他們都成才了。正常的人更有條件成才。
林彪說天才幾百年才出一個,我認為人人都是天才。
錄制現場
我從來沒有參加過如此熱烈的節目錄制現場
熱烈的觀眾,第二排是中學老師。
錄制節目后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