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八千年前文明”聲音
——絲綢之路甘肅段語言文化調查活動走進秦安

清明小長假第一天,很榮幸與省內幾位知名作家、教授、畫家和音樂家一起,參加絲綢之路甘肅段語言文化調查活動。因首次和“大伽”們相伴,且從未研究過方言,躊躇了許久,終于懷著激動的心情出發了。
此次考察的大致范圍是六盤山和隴山以西的隴中黃土高原區。目的在于了解當地的語言使用情況,這既是探索絲綢之路文化的傳播路徑,也是挖掘地域環境下語言背后的許多故事。
循著八千年文化的足跡,首站走進秦安。從蘭州出發,由于高速出口擁堵,過馬營,車子一路向下,出葉堡,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行程,到達秦安縣。
秦安,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屬古成紀。據史書記載,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就出生在這里,素有“羲里媧鄉”之稱。伏羲、女媧是中華先民開始脫離蒙昧無知的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
沿途看到山川大地的桃花開得正艷,一簇簇,一團團,姹紫嫣紅,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吹铰愤厪V告牌,才知道三天前這里曾舉辦了規模盛大的“桃花會“。秦安蜜桃得益于這里特殊的氣候水土環境,色艷味美,有“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之美譽,被列入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此行是我第三次走進秦安。隱約記得二十年前,剛參加工作第一次到秦安出差。早晨從蘭州出發,走華家嶺,到秦安已是黃昏時分。至今最難忘的還是那碗酸辣可口、風味獨特的“酸辣肚絲湯”。但今天中午在賓館已喝不出那個味道了。聽當地老專家說,這個地方做的不“咋樣”。第二次來秦安是去年七月,參加了第十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只開了半天時間的總結會便結束返程。
秦安之名意取“期盼古代秦亭之地安寧的愿望”,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有漢代飛將軍李廣墓,三國古戰場街亭就在境內,是沿關隴大道進入甘肅境內的第一重鎮。
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翻越隴山,經張家川縣、秦安縣等地,沿渭河西行,經隴西至蘭州,沿河西走廊抵達西域。因此,調查絲綢之路隴中段語言文化的發展演變,秦安是首選。
由于秦安歷來是商賈云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驛站。因而這里的方言流傳的用途主要是交流和貿易,方言使用中古語色彩較濃厚,至今仍在流傳和運用。在發音上,秦安方言前后鼻音區分不明顯。很多語言僅僅是口頭流傳,甚至文字上沒有記錄。
方言被稱“古漢語活化石”。下午,與薛榮祺、王文杰和李天福三位老人座談交流,聽他們用方言來講故事、講風俗,雖然“土洋結合”,便老人們邊說邊比劃,邊寫邊解釋,聽得頗費勁,但能感受原汁原味方言中的“字眼”,蘊藏著非凡的意義。幾位老人講的最多的還是明朝巡撫胡纘宗,清代“隴上鐵漢”安維峻與秦安有關的故事。也知道了隴中、隴東方言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莫教授講了"ao 、niu”和”曹”都是第一人稱復數,但“ao 、niu”是排除式,不包括聽話的一方在內;"曹"是包括式,指說話和聽話者在內的所有人。

隨后,參觀了秦安縣博物館。雖然館藏只有兩個單元,但這里陳列著從距今約8000年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產生活用具,齊家文化的玉琮玉壁,到漢唐佛教石刻,明清字畫都有。緊鄰博物館的是興國寺,經歷千年的風雨滄桑,“般若殿”保存的比較完整,這是全國僅存的幾座元代建筑之一。

明日一大早,將前去隴城調研。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就出生在隴城,向西十余公里便是8000年前的“智慧之城”——大地灣遺址。伏羲、女媧是上古神話中的人物,作為人文始祖歷來受到崇敬。無論古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他們的事跡在這一帶流傳非常豐富。

“身未動,心已遠!”穿越時空隧道,仿佛看到:先民們聚在“八千年大房子”中的火塘周圍,坐在人類最早的水泥地上,氣氛和諧,用方言講述著流傳最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