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十四屆政府的工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諸如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還比較低;投資渠道單一,民間融資有限,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縣域工業企業發展緩慢,在地區經濟結構中所占份額較低;農業基礎脆弱,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增收難度大,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基礎財源薄弱,剛性支出較大,地方可支配財力有限;交通問題依然是制約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社會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如看病難、看病貴和教育質量不高、婦幼保健水平低等問題仍比較突出;發展環境還需不斷改善,工作作風和行政效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得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十五屆政府工作建議
十五屆政府工作的五年,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關鍵五年,也是構建和諧清水的重要時期。綜合分析政府工作面臨的形勢,我們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異常嚴峻的新的挑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是全縣人民的迫切愿望,是清水的唯一選擇。我們清醒地看到,清水的現實生產力水平要求我們加快發展,清水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加快發展,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迫使我們加快發展。只要我們樹立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創新意識,勇敢地面對困難,打破常規,迎接加快發展的新挑戰,把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明確加快發展的新要求,樹立加快發展的新觀念,落實加快發展的新舉措,大力實施追趕戰略和跨越式發展,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創新精神和市場經濟的手段干事創業,心齊氣順謀發展,風正勁足創新業,就一定能夠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十五屆政府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八大優勢(提升交通區位、自然生態良好、土地和水資源充足、農業產業特色不斷明顯、礦產資源豐富和地方工業體系逐步建立、酒飲業在全市處于龍頭地位、勞動力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圍繞三大目標( 建設全國生態示范區 、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生態旅游的后花園和最佳商住旅游宜居城市),深入實施五大戰略(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旅游富縣),突出抓好三大建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城鎮化),培育兩大縣域經濟主導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商貿旅游業),逐步把我縣建設成為天水市特色鮮明的生態優縣、林牧強縣和旅游文化名縣,實現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跨越式發展,努力構建和諧清水。
主要建議指標: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18.24億元,年均遞增12.5%;財政收入5300萬元,年均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年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億元,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250元和894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
為了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加快實施追趕戰略,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五屆政府將緊緊圍繞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兩個高于”(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十五”期間平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兩個確!保ù_保人均GDP達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確保經濟總量在全省位次前移)的總目標,按照“兩個步驟”(前三年夯實基礎,積蓄后勁,提升優勢;后兩年突出重點,厚積薄發,全面提速)的要求,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是:
優化經濟結構,在調整產業布局、提高增長質量上有突破。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產業建設為支撐,以公用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培育新型農民為手段,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重視糧食生產,做大做強畜牧、經作、林果、勞務四大支柱產業,切實抓好十大基地和50個示范村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步伐,實現畜禽增收;加快以“三紅”蘋果、無性系核桃為主的林果基地建設,實現林果增收;加快蔬菜示范園區建設,實現經作增收;扶持大麻、中藥材、花卉、洋杞、西班牙辣椒等新興優勢產業發展,實現特色產業增收;大力開展勞務輸轉,實現勞務增收;積極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實現龍頭企業帶動增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以農林產品質量認證和產地認證為重點,啟動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建成永清鎮暖灣村高新農業示范園。把農村沼氣建設、扶貧開發與農業產業化建設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堅持扶持傳統工業、壯大民營工業、培育新型工業的思路,努力構建以酒飲食品、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礦產開發為重點的新的地方工業體系,提升城市經濟整體水平。切實抓好上邽、小泉、東關、新城等四大園區的建設工作,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園區。以培育壯大“10強50戶”重點納稅企業為主,全力抓好天河酒業、甘草水泥清水粉磨站、馬鈴薯淀粉加工、軒轅紙業等重點企業的培育和發展,不斷提高現有企業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大力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和資產重組,提高市場競爭力。抓好溫泉等6大旅游景區建設,積極發展“農家樂”等特色旅游項目,大力扶持旅游產品開發與銷售。發展金融、保險、信息、中介、技術等各類現代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批畜牧、果品、蔬菜加工企業。
深化改革開放,在提高自主能力、加強外向帶動上有突破。堅持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以大改革促大開放,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確保項目無償資金爭取、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雙過億”。一是優化環境強力招商。加大效能監察力度,切實辦好軒轅文化旅游節暨經貿項目洽談會;采取產業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招商方式,積極參與各種有影響力的大型招商活動;發揮資源等比較優勢,進一步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系,多形式、多渠道吸引各類外部資金、技術和人才來我縣投資興業,借助外力推動清水跨越式發展。二是加強項目建設。論證、爭取、實施一批適合縣情特色的強縣富民的大項目、好項目,重點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牛頭河流域土地開發整理、礦產資源開發、馬鈴薯生產與加工、干鮮果品加工、黃牛繁育、公路建設、溫泉旅游開發、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新城區建設等一批大項目的爭取和實施工作。
統籌城鄉發展,在加快基礎建設、改善城鄉面貌上有突破。按照“產業聚集、人口集中、基礎完善、功能配套”的要求,加快推進城市現代化、鎮村城市化、城鎮一體化進程。一是加強交通道路建設,優化路網結構。按照“構建骨架、建設環線、延伸村組、打通出口、完善網絡、提高等級”的思路,重點實施清社公路和一批通鄉、通村油路工程,打通斷頭路,暢通東、西、南、北四大“出口”,使“十字”主骨架公路等級明顯提高。積極爭取通鄉油路項目,力爭通鄉公路柏油化;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逐步改善通行政村路況;全力做好天(水)平(涼)公路選線過境清水的爭取工作,積極配合做好天(水)平(涼)鐵路清水過境段的啟動實施。二是加強城鎮建設。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嚴格按照“二輪”規劃,以道路、供熱、供電、排污、防洪、環境治理為重點,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水上公園建設步伐,加強住宅小區建設,發展房地產業、建材業和信息產業,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健全城鎮服務功能,擴大城鎮規模,提升城鎮品位。至2011年,縣城面積擴大到5平方公里,城市管理上水平。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牛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示范項目,爭取實施牛頭河紅堡至白沙段、后川河等堤防工程和稠泥河、東干河等流域治理工程、第五批電氣化建設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縣。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解決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每年改造中低產田3萬畝,5年完成以機修為主的優質梯田5.5萬畝。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推廣省柴節煤灶3萬臺,建設秸桿氣化灶1萬臺,實施“一池三改”1萬戶。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建設全國生態治理退耕還林示范縣為契機,繼續抓好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實施退耕還林、德援造林、封山育林和天保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0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