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的軒轅賓館北二樓會議室暖意融融、莊嚴肅穆,主席臺前花團錦簇,主席臺正中央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在十面紅旗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上午8:30分,清水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隆重開幕。
大會由大會執行主席韓新華主持。
大會的執行主席是(按姓氏筆畫排序):劉天波、劉懷珍、劉俊西、阮珠有、吳九奎、李寬余 、李海祥、陳喜祥、梁治新、韓新華、雷鳴。
在主席臺就座的有(按姓氏筆畫排列):樂傳平、劉中秋、劉天波、劉伊冰(女)、劉懷珍(女)、劉俊西、阮珠有、吳九奎、妥國保、張思佳、李寬余、李曉衛、李海祥、汪天喜、陸金良、陳喜祥、陳景華、趙云清、海霞霞(女、回)、梁治新(女)、韓新華、雷鳴、靳建民、蔡虎林等二十四名主席團成員;在主席臺就座的還有市委派出蒞臨指導這次人代會的市委組織部人才科科長張巧蘭,還有邀請的我縣部分離退休老干部:張問政、紀克義、王定成、溫欽康、王北寧、史有成、王定典。
在會場前排就座出席這次會議的有:李煥珍、董小明、周具珍及法檢兩院、縣直有關單位的縣級干部蔡俊杰、趙小平、閆忠祥、王明順、霍寶珊。
在會場前排就坐列席這次會議的有:陳田倉、申煥德、汪貴生、謝紅鋒、溫清平、王天奉、郭炳林、張隴平等縣領導干部。邀請省市駐請單位天水農校、山門林場領導高強、際明琦也在會場前排就座。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07年1月10日在清水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清水縣人民政府代縣長 劉天波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十四屆政府工作回顧
2002年以來,十四屆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縣委確定的工作思路,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知難而進,艱苦創業,爭創一流,加快發展,全面或超額完成了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10.12億元,較2001年增長105%;財政收入3028萬元,較2001年同口徑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154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2元,分別較2001年增長51.6%和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6億元,較2001年增長680%。
——農業結構逐步優化,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54萬畝,總產量增加2194萬公斤;新增蔬菜面積1萬畝,總面積達到5.1萬畝;新增中藥材面積5900畝,總面積達到2.1萬畝。建成了黃牛胚胎移植中心、城郊綜合養殖小區和科技養殖示范園區,畜禽增加25.1萬頭(匹、只);改造低產果園2.5萬畝,果品總產量增加700萬公斤。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完成造林55.42萬畝(退耕還林21.33萬畝,荒山造林29萬畝,德援項目造林4.49萬畝,天保工程造林0.6萬畝),我縣被列為全國生態治理退耕還林示范縣;新修梯田9.53萬畝,綜合治理小流域219.24平方公里;完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80處、人飲水窖5507眼,實施生態修復試點項目封禁治理面積17平方公里、農村能源“一池三改”1200戶。勞務產業快速發展,共建立勞務基地86處,累計輸轉富余勞動力30.68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4.99億元。扶貧開發成效明顯,累計投入扶貧資金4758.7萬元,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37個,貧困人口由2001年的12.91萬人下降到7.75萬人,下降了26.5%。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2006年達到133戶,總產值達到8200萬元,年均增長23.72%。
——二三產業實力增強,城市經濟煥發活力。工業經濟運行平穩,爭取各類項目及技改資金200多萬元,開發上市新產品20多個。完成天河酒業優質白酒生產線技改項目,30萬噸水泥生產線、綠寶沙棘綜合開發、軒轅紙業、鑫燁化工等重點工業項目落戶清水,總投資1.24億元,工業總產值1.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900萬元。商貿旅游服務業發展較快,完成《清水縣旅游總體規劃》編制,溫泉體育訓練基地和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景區建成運營,總投資達8000多萬元的溫泉工人療養院、園林所改擴建全面實施。軒轅廣場建設和趙充國陵園改擴建、標準化博物館建設工程順利完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啟動實施,楊家林市場、西關什字商貿城、家家樂購物超市等商場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個體工商戶達到1873戶,從業人員8800多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3億元,較2001年增長149%。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非公有制企業達到65戶,總產值達8953萬元,較2001年增長3.8倍,年均增長56.2%。
——基礎設施逐年改善,城鄉面貌變化巨大。以交通為重點的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共爭取和實施250項重點建設項目,到位資金4.59億元,其中先后實施交通項目38項,總投資1.48億元,完成清水至麥積、張清公路清水段、蓮寺公路清水段、閣河口至溫溝改造鋪油等一批國債和以工代賑公路建設項目,啟動清社公路路基建設工程,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264條1316公里,基本建成百家、黃門、金集3個五級客運汽車站和紅堡三級客運汽車站。以牛頭河城區防洪綜合治理工程為突破口,新城開發和舊城改造并舉,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區道路建設、市場建設、住宅小區建設、小巷道硬化等各項建設順利實施。完成永清路、中山路、北環路、充國路、充國陵園路、紅崖路、中山北路、南環路中東段、軒轅大道等縣城道路建設,開發建設嘉銘苑、西關商貿城等住宅小區和城區供水管網擴建、集中供熱工程;實施城區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栽植行道樹3800多株,安裝路燈300余盞。牛頭河改道、河北渠灌溉、樊河堤防、南道河堤防、蔚文村段堤防、紅堡蔡灣堤防等一大批重點水利工程全面完成。編制了18個鄉鎮的小城鎮規劃,山門、白駝、紅堡、金集等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經營城市的步伐明顯加快,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5700萬元,有力地推進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各項改革全面實施,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完成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國有集體企業改制60戶,其中整體轉讓10戶、破產終止19戶、出售4戶、解散14戶、關閉1戶、減員增效12戶,置換職工身份3172人,兌付置換金2195.2萬元,上繳社保費1012.2萬元;完成了農村稅費改革,先后取消了農業各稅和“三提五統”等,實現了農業生產環節零稅賦,直接減輕農民負擔3555萬元,人均累計減負118.5元;深化各項配套改革,科學撤并鄉鎮、村組,將原來的2鎮22鄉344個行政村1525個村民小組撤并為6鎮12鄉260個行政村和1125個村民小組,撤并各類學校68所;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加快鄉鎮職能轉變,實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改革試點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不斷完善。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招商引資近兩年取得較大突破,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30項,總引資10.62億元。西關什字商貿城、綜合商貿中心、西苑小區、嘉銘苑小區、溫泉綜合開發、集中供熱、農機綜合市場開發、軒轅紙業、礦產開發等一批合資、合作項目相繼簽約實施,大部分已建成發揮效益,有力地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2006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軒轅文化旅游節暨經貿項目洽談會,清水縣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認真落實各項財政政策,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強財源建設,積極扶持利稅大戶,強化稅收征管,財政收入形勢喜人,2006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3028萬元,較2001年同口徑凈增1620萬元,增長115%。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較2001年增加525元和1433元。調整優化支出結構,保證了干部職工工資、“三農”、社保、救災等重點支出。籌措資金670萬元,補發了1994年拖欠的干部職工工資。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撥付各類社保資金1829萬元,保證了養老、失業、生育、行政事業與企業醫療、工傷保險和城鎮低保、城市與農村醫療救助、民政撫恤救濟等社會保障事業的順利開展。積極拓寬就業門路,安排零就業家庭人員159人,127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