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雕塑鑒賞(第1窟)

此窟位于東崖最東端,為三間四柱崖閣,早期建于元魏。窟內橫長方形,平頂,正壁起通壁寬佛壇,壇上塑臥佛一身,長6.30米,右脅而臥,為釋迦牟尼人般涅槃的形象,身后塑十大弟子舉哀。造像經歷代重修,已非原貌;臥佛似仍為原胎,現狀略顯唐風,眾弟子則皆為明塑形象。足端坐一供養人,身著明代官服,是明代妝修施主的供養像。十大弟子,表情各異,顯示出不同的個性和修養,盡管塑造上不免俗惡之處,仍有數身感人之作。
麥積山石窟雕塑鑒賞(第5窟)

在崖面中部無富裕的情況下,隋代在崖面最高處與北周第4窟相鄰開鑿了又一所宏偉壯觀的大窟,亦是仿木構建筑的崖閣;三間四柱,前檐已毀,窟前部為廓,寬15.9米、高11米,正壁開三龕。中間一龕較大,為平面馬蹄形穹窿頂深龕,內塑一坐佛二弟子四菩薩。龕外左側一立像,戴寶冠,披甲,髭髯賁張,立牛背上。右側對稱的造像已不存,過去此像多被作天王或牛王,其實應即摩醯首羅天,或名大自在天。在云岡石窟北魏第8窟門道右側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正壁中間龕外左側均有此乘牛天神的形象。其對側是乘金翅鳥的毗瑟紐天,即那羅延天。此像高4.50米,比例勻稱,英姿勃勃而又從容安詳,猶如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武士的形象,隋代塑成之后,大約經過唐、宋、明屢次重修。由于對側天神像早已殘失(至遲毀于唐開元間大地震),人們依據摩醯首羅天足下臥牛,親切地稱此窟為“金蹄銀角犢兒”,后來便徑呼之為“牛兒堂”。牛是古代人民勞動生活中的親密伴侶,匠師在塑造臥牛時,顯然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這一動物形象始終受到觀者和游客的喜愛。正壁兩佛圓券形淺龕內各塑一坐佛二菩薩,均造型飽滿厚重,雖經重妝,仍較好地保存著隋塑的特點。佛像高3.20米,現存龕內彩繪均為明人所作。
麥積山石窟雕塑鑒賞(第35窟)

此窟較小,位于東崖第336窟左側,亦為方形四角攢尖頂窟,原系北周開窟,現存正壁龕內坐佛,面形圓而短,頭頂作螺紋肉髻,坐下蓮臺及蓮花定珠背靠裝飾,種種皆屬密宗造像風格。麥積山石窟經北宋修繕之后,南宋建炎、紹興年間,秦州為金人所有,麥積山雖然地處宋軍所轄地界,但經常疲于戰禍,加之山寺田產多受占奪,寺僧大部逃散外方,幾再次瀕于荒蕪,直到明代,修茸之一舉方又興起。現存數處后修造像,頗似元代風格,或可說明在麥積山石窟,元代近百年中亦并非毫無建樹。此窟內已全部熏黑,壁畫無存,造像僅此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