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早上,春風集團“兩優(yōu)一先”14名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帶著滿滿的溫暖和對革命圣地的向往,踏上了去往延安的3日之行,延河水的波光映著寶塔山的輪廓,心中早已涌起難以言表的激動。七月驕陽似火,人流如織,無數(shù)鮮紅的黨旗在風中獵獵招展,與這片孕育了紅色中國的黃土地交相輝映。歷史書頁上的文字剎那間奔涌為眼前鮮活的風景,那窯洞、那禮堂、那山巒,都浸染了紅色的肅穆與熾熱。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于它早已在歷史教科書里、在父輩的講述里無數(shù)次出現(xiàn),陌生則在于它真實地鋪展在我們腳下,竟帶著黃土高原那特有的凝重與沉厚。歷史,在腳下這塊土地不再只是紙頁上墨色的字跡,它有了溫度,有了呼吸,有了沉甸甸的質(zhì)感。
南泥灣的稻田綠意依舊,站在這里唱起那首《南泥灣》的旋律仿佛還在空氣中回旋。面對敵人封鎖的困境,359旅的戰(zhàn)士們硬是揮動鋤頭,在荒蕪中開辟出“陜北的好江南”。這不單是物質(zhì)的豐產(chǎn),更是一種精神的宣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再沒有比這更有力的回答了!這宣言穿越時光,在我心里激起回響——在今日的喧囂中,我自問是否還具備這種在困境中激流勇進的勇氣與韌勁?

當我走進楊家?guī)X那些樸拙的窯洞,一股強烈的沖擊便迎面襲來。窯洞內(nèi)光線暗淡,簡陋得令人心顫。領袖們曾伏案工作的小方桌,仿佛還印著他們沉思時的指痕;一張鋪著粗布被褥的土炕,無聲訴說著“小米加步槍”背后那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窯洞的墻壁粗糙而厚重,我忍不住伸手撫摸那凹凸不平的土壁——指尖觸到的,分明是歷史的脈搏,是粗糲卻無比真實的奮斗歲月。

在中央大禮堂的舊址里,我長久凝視著那些略顯陳舊的木椅。就是在這里,黨的七大曾發(fā)出宏亮聲音,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那些木椅無言,卻似在講述著當年群策群力、民主議事的場景。它們像歷史的證人,向我們傳達著一種樸素而偉大的精神:當千萬人的心意匯聚于一個共同的目標,其力量便如延河的春水,終能沖破一切險阻,奔涌向前,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當下所需要的集體智慧與創(chuàng)新動力。
踏入棗園,領袖們曾居住過的窯洞在夏日樹影下更顯幽深清涼。指尖輕撫窯洞粗糙的土壁,如同觸碰到時光粗糲的肌理。當年那張簡陋的辦公桌、那鋪著粗布被褥的土炕,無聲訴說著在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歲月里,一種精神是如何被淬煉得堅如磐石。窯洞深處,仿佛仍有徹夜不熄的燈火搖曳,映照著當年伏案疾書的身影——那燈火,分明是穿透沉沉暗夜、照亮民族前路的信仰之光。

延安之行,宛若一場靈魂的洗禮。那土黃的窯洞、樸素的桌椅、綠意盎然的南泥灣,無聲地向我昭示著一種力量:這力量源自對理想的堅定信仰,源自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更源自那在艱難中依然挺立的脊梁。我們今日的“新長征”之路,同樣布滿挑戰(zhàn)。面對紛繁復雜的時代,重溫延安精神,正是為了汲取那永不熄滅的燈火,以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步出延安時,我頻頻回望。那片黃土高原的褶皺里,確乎矗立著一座精神的豐碑。它無言地宣告:物質(zhì)可以簡陋,精神卻必須豐饒;路途可以崎嶇,方向卻永遠朝向人民所期盼的地方。它提醒著我們——只有將根深深扎在人民這片沃土之中,才能在時代的疾風中站定腳跟,開出屬于自己的堅韌之花。
延安的窯洞、禮堂、稻田,已在我心中刻下印記。春風集團七一前夕這個特殊的日子,讓“兩優(yōu)一先”黨員代表走訪延安,恰是為了汲取這精神源頭的活水,讓那如炬的燈火,繼續(xù)照亮我們劈波斬浪為企業(yè)謀利益、為職工謀幸福的航程。
這印記是跟著春風集團堅定前行的坐標,亦是靈魂深處的回響,它無聲地命令我們:感恩公司,腳踏實地,扎實工作,砥礪前行!
(新聞來源:春風紡織集團 轉(zhuǎn)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