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
天水市“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總體構想(征求意見稿) |
(2005-12-3 21:45:16)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發改委網站 打印本頁 |
|
|
從發展的不利因素看,我市處于西部欠發達地區,除了體制、技術、資源環境和基礎條件等共性問題外,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交通、能源仍是“十一五”初期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能支撐全市經濟的生產性項目少,工業化進程緩慢;農業基礎脆弱,農業產業化程度偏低,農民增收難度大;財政總量偏小、收支矛盾突出,建設資金不足;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欠帳較多,與群眾的需求不相適應;就業與再就業形勢嚴峻;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比較多;發展環境還需進一步改善。 “十一五”時期,我市處于經濟社會由穩定發展向快速發展的過渡時期,面臨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夯實基礎,加快發展。只要我們保持目前良好的發展勢頭,敏銳地捕捉機遇,不斷改革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就一定能夠加快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二、“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及預期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目標,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不動搖,努力改善城鄉基礎條件,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做大搞活商流旅游服務業,統籌城鄉發展,協調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積極創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實現總體小康目標奠定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 (二)總體思路 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緊緊圍繞建設西部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肅省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五大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強市、農業穩市、旅游富市、科教興市、商貿活市五大戰略,發揮提升交通區位、制造加工業、特色農業、自然生態、歷史 文化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六大優勢,突出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小康抓“三農”三大重點,加強城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城鎮化三大建設,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商貿旅游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促進全市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把我市建設成為隴東南特色鮮明的經濟文化大市。 (三)預期目標 “十一五”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國民經濟增長高于“十五”平均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在全省保持較前位次,人均GDP達到全省中等水平;工業化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明顯增強,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加強,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總量調控目標。生產總值按前三年打好基礎,年均增長11%,后兩年加快發展,年均增長12%。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0年價格),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25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000元以上。財政收入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0億元以上(較“十五”的193億元增長1.3倍);其中涉農投資40億元,基礎設施投資200億元(含交通能源投資),工業投資60億元,房地產投資50億元以上,社會事業投資30億元,其它投資70億元。 ——社會事業目標。全面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包括職業高中)達到60%;城市醫療衛生水平顯著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新型合作醫療試點進一步擴大,參合率力爭達到80%。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可持續發展目標。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全市森林覆蓋率由30%提高到35%;節約型社會建設取得進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以內,城市的環境質量和重點地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