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
天水市“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總體構想(征求意見稿) |
(2005-12-3 21:45:16)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發改委網站 打印本頁 |
|
|
(五)積極推進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按照西部大開發加快西隴海蘭新經濟帶建設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發展和產業聚集帶動為突破口,推動城鎮體系建設,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整合,促進全市經濟協調發展。 1.構建合理的城鎮建設體系 按照“科學規劃、規模適度、特色明顯、功能完善”的原則,規劃城市功能定位,合理安排空間布局,最大限度的發揮比較優勢,吸引集聚各種資源,把天水建成隴東南地區資源輸轉、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信息交流、人才集聚、文化教育和經濟開發的區域性中心。 ——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加快大城市建設步伐,城市總人口達到80萬人左右,其中市區戶籍人口60萬人,建成區面積擴大到56平方公里。產業重點是裝備制造業等支柱工業、商貿物流、旅游業及服務業,發揮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天水未來城市發展在空間布局上,要堅持兩區相向發展、東西延伸、南北擴展。適時啟動甘泉物流中心和社棠、伯陽工業區建設。 ——促進五縣城區發展。加快五縣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縣城規模,聚集優勢產業、完善服務功能,為中心城市提供支撐。 ——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公路、鐵路等交通樞紐鎮、基礎條件優越鎮、特色優勢明顯和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鎮為重點,加快建設一批重點城鎮和衛星小城鎮。 2.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天水市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管輸天然氣、城區供水管網改造、藉河環境綜合治理、麥積橋南城區建設、伏羲城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建設工程,完善城市道路、供熱、供水、供氣、電信、電力等公用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城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5%以上;集中供熱能力達到700萬平方米;天然氣用氣人口達到60萬人左右;城市綠地面積達到600公頃。加快五縣縣城建設步伐,實施污水處理、集中供熱、垃圾處理、電網改造等重點項目,改善縣城基礎條件。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重點開發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滿足城市中低收入人口居住需求,做好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工作。 3.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立足自然條件、區位優勢、資源存量和初步形成的優勢產業,按照“調整結構、做強產業、區域集中、拓展擴張”的原則,統籌規劃,突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發展特色顯明、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經濟區,逐步實現全市經濟協調發展。 中心城市帶動區。主要包括秦州、麥積兩區,這一區域為全市經濟文化發展要素聚集區,具備優先發展和重點開發的條件,要實施重點突破戰略,壯大城市及產業規模,發展產業聚集和輻射帶動功能,重點發展以裝備制造業、基礎原材料等現代工業以及商貿旅游、房地產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建設博物館、會展中心、科技館、體育館、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用設施,建設西部裝備制造業基地、最佳宜居城市及隴東南商貿物流中心。 優勢產業培育區。主要包括五縣縣城及周邊地區、河谷川道區、重點小城鎮等一些地理位置比較優越、自然條件較好、具有一定發展基礎并形成特色優勢產業的地區。這一區域要著力培育壯大縣域經濟,形成縣域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及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縣域工業體系。秦安、甘谷、武山等縣重點以農副產品加工、特色農產品為主,建設蔬菜、水果、花卉、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清水、張川等縣重點發展以畜牧、草業、特色農產品加工及旅游產業,把天水建設成為甘肅省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 生態功能保護區。主要包括林區及林緣區、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區、城市水源地以及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區,要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主,嚴格限制過度開發。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的高寒陰濕區、荒山灘涂、廢礦區等生態脆弱區,要以生態修復為主,實行限制性開發。 在做大做強區域經濟的同時,充分利用天水市地理優勢及與周邊省區的經濟聯系,積極參與跨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拓展天水經濟在省外市場的份額,爭取更大的開放開發空間。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