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建設抓管理夯實責任保安全
——清水縣四項措施加強淤地壩安全度汛
今年,清水縣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堅持把淤地壩建設管理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學布局、高質量建設、標準化管理。面對當前嚴峻防汛形勢,切實將淤地壩安全度汛落到實處。
加強組織領導,靠實度汛責任。縣上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淤地壩防汛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縣上全面組織協調、鄉鎮屬地管理、村組專人具體負責看護的“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嚴格落實淤地壩安全度汛“三個責任人”責任,制定淤地壩安全度汛及日常管護制度,形成了行政領導抓協調、保經費,技術人員查問題、促落實的“行政技術”雙軌責任制。構建了行政領導、技術人員、鎮村相關干部群眾“個個肩上有擔子,心中有責任”的良好格局。
堅持建管齊抓,筑牢安全屏障。堅持建管并重、運管同步,以筑牢安全屏障為目標,將淤地壩防汛納入全縣防汛“一張網”,構建多部門聯動、全鏈條覆蓋的系統管理體系。一是嚴格落實淤地壩管理資金。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管理模式,嚴格落實淤地壩管理人員報酬。二是主動靠實責任,及時、積極更新調整淤地壩防汛“三個責任人”名單,在政府網站公示。汛期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電話抽查“三個責任人”履職盡責情況,確保“一壩一人、一崗一責”精準落地,構建起“縣統籌、鎮落實、村參與”的三級共治體系。三是提升監測水平。對已建成的12座壩配套監控、自動報警等設施,實現水位、滲流、雨量、壩體位移、現場運行畫面等關鍵數據實時在線監控,實現險情“早預警、早處置”。
推進雙擎監測,持續全域布防。加強人工巡查,組織精干技術力量與管護人員,對全縣所有淤地壩開展拉網式、高頻次現場巡查排查。重點檢查壩體、防水建筑物、溢洪道等關鍵部位是否存在隱患,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處置;運用科技手段,合理利用淤地壩安全監測系統,通過監控平臺隨時掌握各淤地壩運行狀態,顯著提升了異常情況的早期識別和預警能力,為精準決策和快速響應提供有力支撐。
強化應急儲備,精細實戰演練。12座壩均配備防汛應急物資,拉網式核查補充防汛物資儲備,確保砂石料、編織袋、鐵絲、救生器材、應急照明設備等關鍵物資數量充足、定點存放、隨時可用。同時,積極組織開展防汛演練2次,重點檢驗預警信號發布、群眾轉移、搶險應急處置和救援、避險場所啟用等關鍵環節,確保緊急情況下反應迅速、轉移有序,搶險救援科學高效。
當前,縣內所有淤地壩均經受住了強降雨的考驗,未發生險情,切實發揮了淤地壩在攔泥蓄水、削減洪峰、保障下游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